原帖由 冰蓝月光 于 2011-9-28 19:17 发表
闪电战基本上就是打一波出其不意和爆发,要用最短的时间集中优势给敌人重创,让敌人难以翻身,否则由于补给后勤等因素使得后劲不足而容易造成失败,这也是闪电战在战争初期很强势的原因之一。
而大纵深也是一种只能适用于特别国家的战术,其本质也就是用暂时的空间换取胜利,尽量的加大敌人的后勤负担,稀释敌人的兵力,达到使得敌人杀敌1000自损800的目标
原帖由 ericloong 于 2011-9-28 20:05 发表
看了楼主的观点,发现一个战争的一个规律。战争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尽力减少人员伤亡的过程。从一战时期的人海战术,人的多少决定战争的胜利与否,这样的话势必会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所以,战争的人员补充问题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致命的因素。所以,大家都在如何大规模杀伤敌人的同时,又能保存自己力量上下功夫,开始研究武器和战术。这些都是为了尽力减少战斗减员,保证战争的胜利,所以今后的战争肯定也是朝着高科技的方向不断发展,如何能最少损失人员,最好是不损失人员。想起兵家的“不战而曲人之兵”,这个和现代的核威慑道理一样,都是为了不死人就能取得胜利。
原帖由 pairaa 于 2011-9-29 13:09 发表
而大纵深这个战术,实际上整个世界不过只有几个国家能玩,中、俄、美、加、印度,仅此而已。大纵深要求使用国必须用广大空间、充裕的人力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实际上,以美国和加拿大那种重视官兵生命高于战果的战术思想,是玩不起大纵深的。
最后要说,二战时苏联工业力并不低于德国,苏德前线,德军最喜欢的轻武器是苏联的波波沙冲锋枪、T34在战场上的作用远高于三号四号坦克,要知道德国的虎式坦克造出来的原因,就是对抗苏联的T34坦克。整个二战,德军对苏军的胜利,大多是建立在战术突然性和人员战术素质高两个方面,而在武器和工业力比拼上,德国实际上时处于下风的。
原帖由 jx4177 于 2011-9-29 14:00 发表
实际上当希特勒吞并整个西欧之后,论国力除了美国,没哪个国家能赶得上了。苏联极其量只能说与德国相近,连相当都说不上。
最简单比较两者实力的方法就是看机床数和钢产量,一个代表产能,一个代表资源,这两者 ...
原帖由 pairaa 于 2011-9-29 18:17 发表
如果按数据来比得话,中国早被日本给吞了。你列举了钢产量,但却忘了战争需要的资源不只是钢铁,还有石油、矿石、有色金属、食品等其它资源。德国钢产量确实高,但是其它资源却不多,甚至可以说是严重缺乏,加上海洋被美英封锁,这就导致德国的物资装备损失后的补充能力大大削弱。
不过以上的内政层面的东西,不是这个帖子讲的,这个帖子是说两种战术。这里要说,德国闪电战之所以那么强大,有个前提条件便是制空权,而一旦丧失制空权,德军的闪电战就丧失了它的攻击性,而只保留了突然性,那么它的战果便无法那么辉煌。最典型的就是二战末期的阿登战役。
而大纵深战术实际上对炮兵更加依赖,因为它需要足够数量的火力去覆盖对方的防御线,从而去弥补精度上的不足,打个比喻,斯图卡轰炸机一颗炸弹就能击毁的目标,我一颗炮弹解决不了,那十颗呢?一百颗呢?说白了就是利用数量去弥补素质。这其实是典型的东方战争思想,即在战争目标前面,生命完全就不是回事。
最后要说,除非一支军队完全是由变态狂组成,否则影响军队最大的因素仍然是士气,即使穿着防弹衣,拿着最先进的武器,可是碰见一群到死都要咬你一块肉下来、身上燃着火,却不去扑救,而是上来抱住你一起烧死的敌人,这样的战争,任何战术都是无效的。而这就是抗美援朝中国志愿军对联合国军。
原帖由 jx4177 于 2011-9-29 18:47 发表
中国事实上的确是给日本给吞了,一个国家的首都定在西南的山城,你该知道重庆在哪儿吧。没美国介入,你还真以为中国是不败之身吗。
德国缺的是油,但假如只靠苏联自己,根本威胁不到德国在罗马尼亚的油田。简单 ...
原帖由 ls0411 于 2011-9-29 20:22 发表
第一:如果五次战役以后志愿军溃逃到了丹东,那联合国军在哪里?五次战役之后朝鲜半岛上基本上就是相持态势了,如果志愿军真的溃逃到了丹东,那他们是怎么反攻回三八线附近的?第六次战役?如果没有反攻过,联合国军在吧志愿军打回了丹东之后居然同意基本按原三八线划界,如此仁慈的对手真是举世难寻。估计你想说的是第四次战役吧,四次战役志愿军损失严重,被迫从汉城撤退,但也只是回到了第三次战役的发起点附近相持罢了,离丹东还有点距离吧。
第二:坦克劈入战的发明人不是李奇微,而是范弗里特,这位以“范弗里特弹药量”闻名的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在1950年的秋季攻势中开始使用所谓的“坦克劈入战”,但效果也没有你说的那么惊人,以文登里作战为例子,美军出动了美军第2师加强坦克第72营、南朝鲜军第8师、战车第31大队和法国营,投入近百辆坦克,结果被击毁28辆击伤8辆,被迫停止进攻。相比之下,李奇微的“磁性战术”要有效的多,这一战术准确击中了当时志愿军最大的弱点——后勤补给能力有限,逼迫志愿军在补给不足的情况下战斗,让志愿军吃亏不小。
第三,要拿士气制胜论的例子还真没有比志愿军更适合的例子了,松骨峰战斗就是很好的例子。
原帖由 pairaa 于 2011-9-29 21:05 发表
唉,怎么说你呢,广西大部、湖南大部、江西大部、河南、西南三省、陕西、甘肃、宁夏、福建大部、浙江南部,都在国民党统治之下,更别说各个敌后游击区。就连战后的日本纪实书籍也承认日本对中国所谓的占领,完全是沙子堆上挖坑。实际上除了东北以外,其余日占区的日军,只是占领沿铁路线的城市和县城,远一点就只能靠伪军,而伪军和八路军新四军还能打打,一遇上国民党嫡系要么一溃千里,要么就反正。所以在黄河以南对国军的战斗,几乎都是日军单独完成。问题来了,顶峰时期在黄河以南的全部日军加起来还不到200万,除开占领地区所必须得兵力,所有能上战场的兵力还不到150万,还要从河南一直排到广州,几千公里啊。另外,当时中国的交通状况极差,工业化较高的日军反而更依赖铁路和公路运输系统。实际上中日战争拖到1941年,战争的主动权就已经不在日本了,最后中国的胜利,起决定性的作用的也不是美国介入和苏联的援助,决定性作用实际上时当时中国民族主义的觉醒。这就导致即使日本攻破南京、攻破武汉后,战争仍然继续下去的原因,中国绝不会接受和朝鲜一样的命运。
另外,你也别造谣,整个朝鲜战争,中国军队就没有所谓的溃退到丹东的说法,即便是当时敌人和拖后腿的自己人,也一致承认中国军队的战斗力,真不知道你哪儿去编出来这些谣言。
原帖由 pairaa 于 2011-9-29 21:54 发表
假如,假如当时中国工业力和日本一样呢?假如中国和日本的海军一样强大呢?假如当时中国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觉醒呢?“假如”是大家都会的,可惜历史没有假如。
朝鲜战争连中国的对手联合国军都承认志愿军靠得是士气,你光说第五次战役,怎么不说说前4次战役?那次战役志愿军火力超过联合国军了?松骨峰不是一次的战斗例子,而只是一串这样的战斗的开始罢了,个人建议你好好去找点朝鲜战争的纪实书籍看看。
既然你也知道志愿军没有撤出朝鲜,那你为什么单单指志愿军溃兵跑到了丹东,你不过是偷换了个概念罢了。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每个军队都有溃兵。你怎么不说第二次战役美一师的士兵假装生病或战地恐慌,坐飞机退往釜山的?
原帖由 freeabc 于 2011-9-29 22:09 发表
————
● 一泻千里溃兵一直逃到丹东
● 一泻千里[有]溃兵一直逃到丹东
● 造谣诽谤国人无耻
● 造谣诽谤有国人无耻
一字之差,微言大义。理解错误还是误导?
整体、相当部分 vs 个别、个体,含义和读后印象并不一样吧?是读者的一厢情愿的误解,还是作者不愿认错的的狡辩呢?
批驳“对手”没有理解清楚,尤其不止一个“对手”没有理解清楚之前最好先思考一下造成没有“理解清楚”自己有没有有意无意的责任,呵~
原帖由 freeabc 于 2011-9-30 23:04 发表
国人-中国人
溃兵-志愿军
这就是某些人的露了馅的逻辑水平和偷换概念的狡辩手段。没有刺痛了某些人的神经,何必鬼扯什么近于人身攻击的脑细胞云云,呵呵呵~
某些人的一字师咱万不敢当。不过某些人一个字的错都要抵死不认却是有目共睹的——这可是会把“自己搭进去”的大事啊,呵
补:原话: “志愿军还是别拿出来做例子证明啥士气无敌论了,第五次战役一泻千里溃兵居然一直逃到边境城市丹东……”
按照回复中楼主对这一句隐含深意的补充解释:1. 虽描述志愿军是“一泻千里”,但其实是“一泻千里”而整体未溃,溃兵只是少数、具体 2. 虽指溃兵一直逃到丹东,但这些逃到丹东的溃兵也只是少数、具体。这两个少数具体再叠加起来,对于本来想要说明士气不灵的原话,还剩下多少说服力呢?倘若据此反过来想,反而得出相反的结论也未可知呢。呵
原帖由 freeabc 于 2011-10-2 00:19 发表
欢迎投票,欢迎您的“佩服”,更欢迎您的这个例子和论调在您自己的解释中说服力已然支离破碎。而对于反复支持以偷换概念来做反驳而竟不能理解被驳的要点的您,我想至少从口头上是没有说服您的可能和必要了,呵。
原帖由 alonesniper 于 2011-10-2 02:34 发表
苏军大纵深战役操作是二战德军装甲集群操作手法上不可想象的.
苏军战斗投入单位大,作战面宽度相对自己对手来说几乎超出战术指挥官想象,而且投入的力量强,波次攻击多,拿游戏来比较,就像你有一排精锐单位能挡住对方 ...
原帖由 jiangan8819 于 2011-10-3 15:19 发表
闪电战的威力在于出其不意,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和机动能力一举摧毁敌方有生力量,以快打慢,不在乎一城一地得失,但是闪电战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对于大国战略纵深大,你虽然可以出其不意的打一两次胜利的大战,但是对方可以依靠优势的人力和广阔的国土和你继续斗争,对于德国闪电战对付一些小国,还可以但是对方大国根本上只能取的战术的胜利,取不了战略上的。
原帖由 fengfeicao 于 2011-10-3 16:37 发表
个人觉得闪电战和大纵深不是可以放在一起的连个名词,闪电战更多的是指战术,而大纵深是一个战略。战术是为战略服务的,两者放在一起比较是不是有点不搭调啊?
战术再好如果不能为战略服务这个战术再好也没有用。
二战德国的失败根本上市战略的失败。怎么说呢,其实德国是被自己的大胃口撑死的。其实德国在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之后可以停止下来,消化现有的占领地,整合被占领地区的资源。如果希特勒不草率的发动巴巴罗萨计划,那么二战的结局也许就不一样了。
离题了,闪电战作为一种战术,强调的是高机动,集中兵力突破敌人防线,从而撕裂敌人防御体系,调动敌人不得不进行兵力调整,这样就能创造战机。
大纵深战略顾名思义,就是建立庞大的战场纵深,相对应的就是要有庞大的兵力来布置这样的纵深。是具有苏联特色的一种战略,其实大纵深战略是一种防守反击战略。
所以总觉得把一个战术和一个战略放在一起比较似乎有点驴头不对马嘴了。
原帖由 wenwuzerg 于 2011-10-5 18:28 发表
果然基于偏颇的立场比较吸引眼球
你那个开头还附和我观点的回复我刚看了,因为这几天就是找点片都没进军区,才去看
http://www.sexinsex.net/forum/vi ... &extra=page%3D2
首先根本就没什么“同一样”,你在回复里面三次使用这个词,不知道你因何使用这个词,但是简单明了很能扰乱视线,很烦
然后是苏军相比二战其他各国的“单位”军队战斗力水平肯定有差距,无论是装备更重要的是训练都摆在那里,苏军的指挥风格也十分粗犷而不及德军的缜密细致(这种区别是有客观原因的,但是貌似你对这个事情没什么感悟,回复里面什么评论都没有)
但是客观的差距与你主观的鄙视苏军是两码事
原帖由 疏楼龙宿 于 2011-12-23 19:00 发表
jx的数据从哪里来的,我手头上的书说美国援苏机床38100台。英国6500台外加104台冲床。不过美援里最重要的是铜和铝。有说法称美援的铜占二战苏联总用量的82.5%(够恐怖)西方援助的铝是苏联自产的1.25倍。
原帖由 圆桌骑士 于 2011-12-26 07:16 发表
嘛~其实倒回来说
第一 德国人的坦克其实并不是那么好用 PzI PzII在性能上并不如苏联的同期装备(西班牙内战是就已经很明显了),否则德国人也不会在吞并捷克后把斯柯达的产品全部拿过来(35 38比PzII好用多了)虎式 ...
原帖由 圆桌骑士 于 2011-12-26 18:00 发表
但是你要看看德国人的装备时间
巴巴罗萨期间满眼的三号 苏联人的KV就像怪物一样 T34也不是省油的灯 然后PZIV Asuf.G出来(早期四号是个脆皮玩具) 欢乐了没有两天 34—85来了 然后才是豹
纵观东线战场,德军的坦克 ...
原帖由 圆桌骑士 于 2011-12-26 18:00 发表
但是你要看看德国人的装备时间
巴巴罗萨期间满眼的三号 苏联人的KV就像怪物一样 T34也不是省油的灯 然后PZIV Asuf.G出来(早期四号是个脆皮玩具) 欢乐了没有两天 34—85来了 然后才是豹
纵观东线战场,德军的坦克 ...
欢迎光临 SexInSex! Board (http://a.1y2y3y.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6.0.0 |